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推荐 车型推荐

长安汽车李虎_长安汽车李明才

tamoadmin 2024-07-01 人已围观

简介1.唐朝吴王李恪,曹王李明的生母是同一人吗?李世民到底有几个杨妃?2.求一篇包含人名叫李明锴的藏头诗,是祝愿他考试成功的诗,越优美越好,谢谢3.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呢?4.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为何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5.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李元吉老婆,为何放过李建成老婆呢?6.为什么很多人说李建成比李世民强7.李世民的儿子都有谁?唐太宗李世民哪个儿子当的皇帝,叫什么 唐太宗

1.唐朝吴王李恪,曹王李明的生母是同一人吗?李世民到底有几个杨妃?

2.求一篇包含人名叫李明锴的藏头诗,是祝愿他考试成功的诗,越优美越好,谢谢

3.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呢?

4.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为何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

5.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李元吉老婆,为何放过李建成老婆呢?

6.为什么很多人说李建成比李世民强

7.李世民的儿子都有谁?

长安汽车李虎_长安汽车李明才

唐太宗李世民哪个儿子当的皇帝,叫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

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二十三年(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六月十日,诏令其舅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二人为辅政大臣。

扩展资料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

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

永徽六年(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百度百科-李治 (唐高宗)

唐太宗14个儿子都是什么结局?

唐太宗14个儿子结局:

1、李承乾

李承乾,唐太宗长子,字高明,为“太子”。由于刺杀老师,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起兵逼宫,最终失败。其结果在唐太宗的保全下被判充军到黔州。

2、李宽

李宽,唐太宗第二子,被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早薨。

3、李恪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唐太宗第三子,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子。由于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4、李泰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

5、李佑

李佑,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3年),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公元3年),以"谋反罪"贬为庶人,赐死,葬以国公礼,国除。

6、李愔

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7、李恽

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8、李贞

李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第八子,母燕德妃。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

9、李治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李承乾、李恪被废后,唐太宗为避免皇子自相残杀,由于李治性情较为和善,重亲情,因此将其封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10、李慎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韦贵妃。 贞观五年(631年)进封申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纪王,食邑八百户。此后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食邑加至一千户。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贞起兵推翻武则天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李嚣

李嚣(?-632 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 年,李嚣封江王 ,公元632 年去世,谥号殇。无后嗣,封国江国废除。

12、李简

李简(?—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李简进封代王后逝世,无子女。

13、李福

李福(634年—670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生母杨贵妃。 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 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 司空、并州都督,陪葬。

14、李明

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扩展资料: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儿子绝大多数不成器。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太宗即位之初,曾在宫中亲自盘马弯弓教育诸子,颇有不忘传统的味儿。可见是重视教育子女的。他还亲自为太子择饱学如于志宁、孔颖达等人为师,但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他为此深感苦恼。在颁布杀李诏时,他承认自己没有管好儿子。

“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禁不住“为之洒泣”,算是尝到了这些苦果的味道。李世民当然认识不到,导致他的儿子们一个个腐化堕落的灭亡之咎,盖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的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

封建制度规定了这些“龙种”的特殊地位。李承乾8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之主。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供其*乐。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新唐书》)封建帝王们原想以这些特权来抬高儿子们的地位,以便巩固家天下的统治,结果却事与愿违,走向反面。这是封建制度使之骄侈取败的,英武如唐太宗,亦无如之何!

百度百科-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生的 李世民儿子最后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多少个妻子和儿子?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

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唐太宗的儿子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 于是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后来,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李泰也被“幽闭”起来,35岁就死了。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5子李祐,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亦被杀。 第6子李愔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高宗上元元年自杀。 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 第2、11、12子皆“早夭”。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是李世民之过?是保傅失教之错?都不全是。太宗即位之初,曾在宫中亲自盘马弯弓教育诸子,颇有不忘传统的味儿。可见是重视教育子女的。他还亲自为太子择饱学如于志宁、孔颖达等人为师,但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他为此深感苦恼。在颁布杀子诏时,他承认自己没有管好儿子,“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禁不住“为之洒泣”,算是尝到了这些苦果的味道。 李世民当然认识不到,导致他的儿子们一个个腐化堕落的灭亡之咎,盖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的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 “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规定了这些“龙种”的特殊地位。李承乾8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之主。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供其*乐。 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 封建帝王们原想以这些特权来抬高儿子们的地位,以便巩固家天下的统治,走向反面。这是封建制度使之骄侈取败的,英武如唐太宗,亦无如之何! 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谈起皇家事,先从后宫起,大多数是后宫争宠、王子争帝。唐太宗作为一代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贞观盛世,也为了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作为开明的君主,他同时也对自己的十四个儿子教育、安排做了详细的规划,但也最终还是由于权利熏心,没有避免篡位、自相残杀的局面。

唐太宗总共有十四个儿子,其结局各不相同,以下是其十四个儿子的结局:

1.李承乾

李承乾,唐太宗长子,字高明,为“太子”。由于刺杀老师,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起兵逼宫,最终失败。其结果在唐太宗的保全下被判充军到黔州。

2.李宽

李宽,唐太宗第二子,被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早薨。

3.李恪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唐太宗第三子,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子。由于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4.李泰

李泰(619年—653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母长孙皇后,封为魏王。由于喜欢书画技艺,深得唐太宗喜爱。唐太宗为了让几个儿子共存,将其分配到均州之郧乡县,最后死于陨乡

5.李佑

李佑,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3年),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公元3年),以"谋反罪"贬为庶人,赐死,葬以国公礼,国除。

6.李愔

李愔,唐太宗李世民第六子。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子,封为“梁王”。因"房遗爱谋反案“牵连到同母亲兄吴王李恪,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咸亨初(670年),复其爵土,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悼。

7.李恽

李恽,(?67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唐高宗李治异母兄,母王氏,封为蒋王。公元674年,转箕州刺史。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遽自杀。唐高宗知道实情后,斩张君彻,追赠李恽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8.李贞

李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第八子,母燕德妃。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

9.李治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李承乾、李恪被废后,唐太宗为避免皇子自相残杀,由于李治性情较为和善,重亲情,因此将其封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10.李慎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韦贵妃。贞观五年(631年)进封申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纪王,食邑八百户。此后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食邑加至一千户。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贞起兵推翻武则天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李嚣

李嚣(?-632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年,李嚣封江王,公元632年去世,谥号殇。无后嗣,封国江国废除。

12.李简

(?—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李简进封代王后逝世,无子女。

13.李福

李福(634年—670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生母杨贵妃。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

14.李明

李明,唐太宗第十四子,妃元氏,母亲杨氏原是巢剌王李元吉之妃。显庆年间,授梁州都督,后历任虢州、蔡州、苏州三州刺史。诏令继巢剌王李元吉后。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在武后的授意下,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后来唐高宗哀悼弟弟,将黔州官僚全部免职。景云元年(710年),将李明灵柩运回京师,陪葬昭陵。

以上是唐太宗十四个儿子的最终结局,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疑惑。

李世民有几个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共有太子李承乾、楚王李宽、吴王李恪等14个儿子;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等21个女儿。

李世民的大儿子是怎么死的

李世民的大儿子是李承乾,贞观十九年郁抑而终。

李承乾(619年-5年1月4日),为唐太宗长子,长孙皇后所生,字高明,也是唐朝贞观初期的太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便于行,他认为有损太子的形象,因此产生自卑感,此后为冲淡此感,开始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还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十分崇尚突厥文化,常让突厥侍从用突厥礼仪假葬他,以致于行为产生偏差,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贞观十六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九年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天下。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9年逝世,享年52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的儿子都是怎么死的

唐太宗因病去世。

公元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17] ),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 公元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李世民有几个儿子,分别叫什么名字?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共有太子李承乾、楚王李宽、吴王李恪等14个儿子;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等21个女儿。

太宗(51)叫什么(58)

唐朝吴王李恪,曹王李明的生母是同一人吗?李世民到底有几个杨妃?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李世民可谓是少有的一位君主,他开创了一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贞观之治!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世民这位著名的君主在家庭方面还是有很多遗憾的!首先,以李世民本人为例。兄弟俩为了椅子大打出手,最后不得不走到兵戎相见,杀死兄弟的地步。

虽然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他父亲唐源最不愿意看到的。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循环。当他逼父亲退位,坐上大唐第一把交椅的时候,他的后代却在皇权血战中被枪毙。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育能力不亚于他的父亲。他有十四个儿子:皇后生了衡山王李承干、溥王李太后和王李治。杨飞生王武李可,蜀王李毅;尹生了李友;严生王月李珍,王江李涛;魏飞生王姬李绅;杨飞生王召李福;杨生了李明;王生了的;宫女楚王李宽和代王李健。

可惜无情才是最重要的皇族。李世民的儿子,除了高宗李治和王召李富,结局都很惨: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英年早逝;一个是“幽闭恐怖症”,另外两个被废除为“庶人”,然后被流放,处死。

长子:李承干,唐太宗即位时,被立为太子。他八岁了,聪明又可爱。但是,年纪大了,因为腿病,做事有点不太利索。我对父亲不忠,对老师不耐烦,甚至派杀手刺杀老师。

在唐太宗的庇护下,他本人被判充军至乾州,参与政变的、侯均被处死。太子李被观察19年后,抑郁而死。

次子:李宽,武德三年,被唐高祖李渊的第五子李之运收养,继承香火。李之运早在唐朝建立之前就去世了,李宽继承了李之运的楚王爵位,被封为凉州大将军兼司徒,但不久后就病死了。楚王李宽是一位宫女。早年被他的叔父楚爱王李之运收养,但他因病早逝,他的后代从未留下,所以他独自离开。

三子:曾祖父为隋文帝的李恪,隋朝开国皇帝杨光,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所以李恪和他的弟弟是杨遂、唐力、杜固始三大巨头的血脉,而且都是两个统一朝代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他和王都是最能干的儿子。李世民曾打算封他为太子,但遭到孙昌无忌的强烈反对。皇帝李治即位后,为了消除威胁,确保李治的稳定,李恪被孙昌戊己以谋反的罪名诬陷致死。

子:的历史学家,当时的书画鉴定家。他是文学大师,草草工作者,藏书千万册。贞观十五年,唐太宗看完李泰编辑的括地志手稿,非常高兴。如果他得到了宝藏,他不仅将这幅作品收藏在皇家图书馆的秘密府邸中,还接二连三地给了李泰一大笔赏赐,数量甚至超过了王子的规格。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干被废黜,李泰趁机宠溺其父,声称要杀死儿子,百年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唐太宗冷静下来,意识到杀子传弟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保证他三个心爱的儿子能同时活下来,他让懦弱的李志做了太子。李泰改名为杨顺王,并迁至周俊云乡县。永辉死于云翔三年。

子:李佑,武德八年,立益阳王,后为楚王。贞观二年,徙后为燕王,任益州太守。十年后,改国号为齐王,封他为齐国总督。他没受过教育,喜欢打猎。在叔父尹鸿志的唆使下,于贞观十二年发动叛乱。3月30日,被曹沈骏的士兵杜航民俘虏,押送长安。他在反省中被唐太宗杀死,贬至庶人。和党一起被杀。他的被捕让李承干王子的叛乱计划被发现。

六子:梁先王李成,授襄州刺史。封建制广时,改蜀王,调益州总督。69年授八百户实职,授周琦刺史。李林经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加节制,多次违法。在唐太宗和高宗王朝,他曾多次被贬。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多次作恶。李毅在周国,经常打猎,不避庄稼。人们非常讨厌他。

因‘方谋反案’受牵连,他与母亲和弟弟吴坐柯,被废为,流放到巴州;不久后,他被改为涪陵王。六七年,死于流放。

儿子:李云是个胆小的人,喜欢享受安逸。李云在安州,那里有许多人穿着衣服玩耍。当他离任时,交付了400辆汽车。郡县不堪重负,署里有弹劾者。唐太宗告退,没问。唐高宗元年,录事张君劢参军,诬告李云谋反,经高宗使者调查,李云自杀。得知真相后,唐高宗将张君劢斩首,追赠李云司空、荆州都督,与昭陵合葬。

子:太傅李真,字汉王,号汪芫,号王月。因为他和汪涵李元嘉、王陆、霍王一起反对武则天的失败,最后服毒自杀。开元五年,唐玄宗重新安葬李真和李冲,追谥号祭拜。

子:李志,李志不用说,就是后来的。说起他,其实还挺可怜的。他居然把权力交给武则天,让李家不堪重负。

儿子:沈李,李世民的另一个胆小的儿子。李申绍好学,善走。他和越王李真一样有名,他现在的名字叫越吉。李真联合诸王反对武则天,李知道不可能。他拒绝“合谋”。后来武则天把他贬到霸州,改名“充军”,死于流放。

儿子11:631年成为大河之王的李涛次年去世,谥号为哀。李涛没有继承人。他死后,姜国被废除。看来他也是个不幸的王子。虽然他有一个牛爸爸,但他并不享受他宝贵的生命。

第十二子:李健,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宫女。李晋,代理皇后,去世不久,无儿无女,寿命短暂。

第十三个儿子,李富,是李世民最没有争议的儿子。因为他一生碌碌无为,没有被武则天盯上,所以得到了好下场。看来他父亲很有先见之明,给他取名福。

子十四:李明,贞观二十一年,名王草。淳年间,因与被废黜的太子李习安合谋,被贬为零陵王,贬至乾州。在吴侯的命令下,总督谢佑强迫李明自杀。后来,唐高宗哀悼他的弟弟,并解散了前州所有的官僚。景云元年,李明的灵柩运回京城,与昭陵合葬。

李世民的14个儿子,除了平庸的李福和懦弱的李治,已经有12个人“死了”!作者谈及太宗哲人,叹曰:“子为诸侯,城围山石。以服输为荣,你没有名字!”

懦弱的李治继位,嫁给了父亲的才子武则天,他们的儿子被武则天杀了好几次!唐朝被改成了周朝,李世民几乎被武氏所灭。

求一篇包含人名叫李明锴的藏头诗,是祝愿他考试成功的诗,越优美越好,谢谢

关于吴王李恪的生母杨妃,史书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政绩,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热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所以杨妃生前很有可能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而与其子吴王李恪一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很多人认为唐太宗在长孙皇后逝世后曾想过立这位杨妃为后。然而事实则是,先且不论立后一事是否属实,单就这“杨妃”而言,也是此杨妃非彼杨妃。

长孙皇后过世后,贞观十年以后的后宫中,唯一有生子的便是杨氏。然而这位杨氏既不是隋炀帝女,也不是李福的生母,而是巢王李元吉的王妃杨氏。这位杨氏为隋朝宗室、唐朝宰相杨恭仁的从侄女,初为齐王妃,玄武门之变后作为罪籍没入掖庭。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曾欲立杨氏为皇后,但被魏征劝阻,理由便是“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意为杨氏若以再嫁之身为后,于陛下您的名声有损。然而实际上唐朝国风一向开放,韦贵妃便是以寡妇的身份进的宫,不仅前夫是隋朝重臣之子,还曾与前夫有过一个女儿;更遑论日后的武后杨贵妃更加惊世骇俗的身份了。所以因为怕连累名声而不能立杨氏为后的说法并不成立。

再认真一点还可以发现,整个贞观年间唐太宗甚至都不曾给过这位杨氏任何妃嫔的头衔,反倒是在追封了李元吉为巢王后,称其为巢王妃。如果杨氏真的如同《新唐书》中所言“帝宠之”的话,想来即便唐太宗给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绝对给得起一个普通的嫔妃之位。更何况贞观十七年时,后宫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为李佑谋反、生母阴氏被降为嫔,燕贤妃晋位为德妃,贤妃之位正好空了下来。而根据杨氏之子曹王李明于贞观二十一年受封的情况来看,唐太宗的这个“老来子”应该就是诞生于十八年前后。然而,唐太宗宁可将贤妃封给一个无子无宠的郑氏,也不曾将有子的杨氏借机补进四妃之位中,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着实看不出这位杨氏究竟是如何一个“有宠于上”的法子。

何况如果杨氏真的有宠到“欲立为后”了,那么《旧唐书》在曹王李明的列传中绝对会记上一笔才是。如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他的母亲宇文昭仪就是“早有宠于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为皇后,固辞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为其母有宠,在唐高祖登基以后所生的那些儿子里面是最得宠爱的。又如武惠妃,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被立为皇后,但唐玄宗特别为她设置了一个“惠妃”的封号,并且“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长子夏悼王因为唐玄宗“钟爱无比,名之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母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女儿太华公主同样是“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

同理,若杨氏真的如此受宠,那么她的儿子李明在唐太宗眼里也应该是爱屋及乌珍爱有加才对。然而通观正史,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认了这个儿子的合法地位外,就再无更多的举动可以表明他对这个儿子是有别于其他庶子的。而且唐太宗虽然分封了李明,却仍只称杨氏为巢王妃,并未将其正式列入后宫中的一员,如此一番举动,实际上是将杨氏与李明之间的母子关系在礼法上割裂开来了。毕竟一个是唐太宗的儿子,一个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决了杨氏与李明的母子关系。若杨氏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宠爱,想来是绝不会受到如此待遇的。

所以巢王妃杨氏究竟有宠无宠,是否真的曾离后位一步之遥,相信各位看官也心中有数了。

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呢?

李家代有才人出,

明朝金榜题名时。

凯旋跃尽长安路,

成才家门耀无数。

功名虽是世俗品,

了却高堂一世心。

简要解释:前面三句很明白,第四句”成才家门耀无数”指他成才以后,门楣生光,极其荣耀。接下来,“功名虽是世俗品”,功名利禄虽然说只是世俗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也可了却父母(高堂)他们这一辈子的心愿。

藏头句为“李明楷成功了”,锴字取谐音凯旋的凯。

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为何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

 

1.李承乾:李世民的长子,从小聪明伶俐,深受父亲喜爱。可惜长大后失贞,渐渐失宠。为了保住皇太子,他孤注一掷,十七年在贞观发动叛乱。事件曝光后,他依法死亡。不忍废黜他,离开了。他26岁去世,玄宗的灵柩葬在市

2.楚王李宽,他传给李智云,楚哀王,叔父,死得很早,没有后代。

3.吴王李恪:公主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多次违反法律和纪律,受到太宗的指责。他的罪行包括、骑马和践踏农民的庄稼等。他的特长是打猎,性格和父亲有些相似。唐继位后,不公正地了。

4.魏王李泰: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李泰很清楚他想竞争王子的职位,但不幸的是他没能如愿以偿。在贞观,的后期,太宗把他从长安放逐到王朴。李治即位后,他的待遇大大提高了。永徽三年后在郧乡县去世。

5.齐王李佑:母殷飞,十七年发动叛乱,但失败而死。

6.蜀王李愔,一个多次犯法被父亲惩罚的纨绔子弟。永徽,四年,李愔因李恪, 吴王,的?叛乱?而受到牵连,被贬为庶人,不久改称涪陵王。干封两年,死于流放。

7.李恽,蒋王:在已故的高宗,张君彻,参军当办事员时,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自杀。真相大白后,李治将张君彻,斩首,追赠李恽司空和荆州总督,并将昭陵陪葬。

8.唐高宗死后,他与韩王,鲁王、霍王一起打败了武则天,服毒自杀。

9.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的继任者。在他任职的三十四年里,他发起了对的统治,摧毁了西突厥和,并继续扩张领土。他于683年病逝,享年56岁。

10.王姬李慎:他的母亲是韦贵妃。李慎早年出生在三藩市。他很有才华,在当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此人们立下了丰碑。经过四年的吊拱,越攻打吴,被囚禁,死于流放。

11.李嚣,江殇王:早逝。

12.代表王李简:早逝。

13.李福, 赵王:宣武门变更后,李建成男性后裔被屠杀。为了不使他们长久,赵王李福被李世民收养为隐姓埋名的王子。他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王子。咸亨在第一年去世,享年36岁。

14.李明,曹王:母亲为李元吉的妻子公主做窝。因为他的父母,李明很尴尬,因为他母亲的名字一直是窝公主,但他的父亲不是窝国王李元吉。李治即位后,他收养了李明给他的四叔,这样李元吉就有了后代,李明母亲的身份也说得通。在永淳统治期间,他因与被遗弃的王子李贤,合谋而被贬到黔州,并被总督谢佑逼,。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李元吉老婆,为何放过李建成老婆呢?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差点命丧李元吉之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一,一切准备妥当后的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玄武门发动兵变,而当时对兵变浑然不知的李建成与李元吉刚到临湖殿,便绝周围隐有杀气,感觉不对劲的两人立即掉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在前面搭箭弯弓欲射杀李世民,但因为太紧张,三箭皆不中,反而是李世民从容搭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

及时赶来的尉迟敬德率领精骑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落下马。不料此时李世民的坐骑突然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狂奔入玄武门旁的树林 里,因为马速太快,李世民重心不稳从马上跌落,倒地不起,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危极关头,尉迟敬德跃马而来喝止住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李渊庇护,但尉迟恭很快便追上,放箭将他射死了,李元吉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尽杀诸侄,霸占齐王妃,一代雄主的另一面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大胜而结束,随着太子、齐王在政变中死去,李世民已铲除了自己继位道路上最强的两大对手。但是,对李建成、李元吉展开的事后清算才刚刚开始。

为了斩草除根,李世民毫不留情的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李世民即位后,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是为息隐王;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是为海陵剌王,皆以王礼葬之。两人的谥号都是下等谥号,李建成由皇太子降为亲王,李元吉由亲王降为郡王。

冷血无情的李世民尤其痛恨李元吉,而齐王妃杨氏彼时尚年轻,且又颇有姿色,在仇恨的心理作用和美色的诱惑下,李世民强行霸占了齐王妃杨氏。

高宗显庆年间,高宗下旨将太宗与齐王妃杨氏所生之子曹王李明被过继给已故皇叔李元吉为嗣。这一番操作怎么看都觉得哪不对劲,太宗霸占了自己的弟媳,两人生下一个儿子后再过继给自己的弟弟,这种羞辱方式堪称高明,李元吉若九泉有知,估计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李世民强占齐王妃的深层原因

比起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显然对李元吉的仇恨要更深,从过往李元吉对他处处使计暗算来看,李世民对这个弟弟早已经是恨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

李元吉死时不过二十四岁,齐王妃杨氏当时也才二十出头,李世民不管是垂涎于齐王妃美色,还是出于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强行霸占齐王妃,确实是有悖人伦之事。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如果是李世民出于报复心而霸占齐王妃,那这件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很多人说李建成比李世民强

首先要确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活下来!也就是说,李世民被逼得没活路了。

在太子之争中全面落于下风,被李建成和李元吉联手锁死。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秦王府。尉迟恭拒绝李元吉拉拢,差点被刺杀,而程咬金则干脆要被踢出了长安了!

等于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都被砍断,接下来就轮到收拾李世民了!于是,李世民这才最后一搏,发起玄武门之变。

所以这就排除了,李世民是为了抢夺兄弟的老婆而铤而走险,别管是李元吉的老婆杨氏,还是李建成的原配郑观音。李世民在这等重压下,他如何顾不上?非小编龌龊,而是小编的确看到过,有人做出过这种无聊揣测,言称:李世民是看中的弟媳(李元吉的老婆杨氏),才发动玄武门。

其次,从玄武门事变过程来看,那是相当惊心动魄。李世民虽一箭射死李建成,也差点被李元吉给干掉,亏得尉迟恭赶来,这才杀了李元吉救下李世民。同时,玄武门外也打得难解难分,李建成手下猛将薛万彻,都要带人去血洗秦王府了。又亏得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出现,得以化解。

由此,李世民产生报复心的推测,是有根据的。但至于到他因此而抢弟媳,这太小看李世民了。刚杀兄恐吓父亲,反手就又抢弟媳为妻,李世民倘若真如此,他还怎么可能开创贞观之治,比杨广都不堪!故而,李世民娶李元吉老婆,是一种手段!

其一,为何娶杨氏?

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而杨坚、杨广,便是这个家族中人。可谓是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影响力非常大!同时,李家和杨家又沾亲。因此当李世民杀太子,恐吓老爸完毕后,如何消除负面影响,就成了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事了。

杨氏跟着李元吉是王妃,但李世民若娶了杨氏呢?则等于妥妥升级了。那么杨氏家族的人,是不是会感到“这个升级很合适”呢?事关利益!自然会如此认为。

于是,李世民通过娶弟媳杨氏,算是笼络住了弘农杨氏,而他们的门生故吏等,自然也都转向支持李世民,这可是一股巨大的势力,支持李世民和反对李世民,都会产生出巨大影响。

所以李世民娶杨氏,应是安抚局面的手段。后来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考虑立杨氏为皇后,被魏征给拦下来了。

最终杨氏的结局很不好,即未被李世民扶正,终其一生是个巢王妃的封号。而他跟李世民的儿子,也过继给了死去的前夫李元吉。

因为此刻的李世民,早已掌控了大唐,又加年老了,自然开始主动修补过去,杨氏的作用已经不在了。因此笔者才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娶杨氏,是一种手段。

其二,为何不动郑观音?

郑观音是太子李建成的王妃,出身自荥阳郑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丝毫不亚于弘农杨氏。由此就可以看出,过去皇族也好,贵族也罢,他们之间的婚姻,都是利益捆绑关系。李世民带着污点登基,只会更注重形象,注重消除负面影响,还怎么可能有其他想法?更何况无论杨氏还是郑氏,皆非寻常女子。

那么为何李世民不动郑观音呢?也是一条,趋利避害!

人家郑观音,本来是太子妃,若没有玄武门之变,妥妥未来的皇后。而郑氏一门,也必然跟着水涨船高。

如今半路上杀出一个李世民,夺了皇位。若再娶了郑观音,会是啥结果?对于郑观音本人也好,还是郑氏家族也罢,是不是都意味着巨大的羞辱?李世民要多脑子进水,才会干出这种事!

须知郑观音的名分是太子妃,这三个字的分量如何谁都明白!本来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亲兄弟,又是君臣关系,如今李世民杀兄“忤逆”,还夺了人家老婆,太史公的笔会怎么写李世民?

太史公可以任意丑化李元吉,什么小时候一出生,就丑得被扔了,亏得被一侍女偷偷养育(《新唐书》: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

可李建成是太子,又没有啥错,怎么丑化?只能“隐太子”,也就是避之不及。自然郑观音也只能是一个“隐”去,最终孀居长乐门五十年而死,几乎不为人知。

李世民的儿子都有谁?

大凡是研究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二个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太子李建成。他们很有代表性。一真一假,一辱一荣,一败一成,功罪两分。

大唐太子李建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千百年来,他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是以一个不光彩的失败者的形象留在历史的长卷宗里。

我们只能依据《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这类书去认识唐初的历史。可是这个所谓的“英明”君王的英明之处,不在施政的独特,而在于修改历史和整理他的语录。李世民曾经先后三次要求亲自观看高祖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前两次,都为史官婉言拒绝。第三次,他向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表白自己的动机。房玄龄、许敬宗、李延寿、李淳风等人于是将删改成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各20卷呈上。经过李世民授意改定的这“两朝实录”中,李建成、李元吉的形象十分丑恶,他们在反隋战争中的功绩也被一笔抹煞了。

从宋朝至今,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如:北宋吴缜的《新唐书纠缪》,清人的《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等,特别是近代世界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胡如雷、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胡戟等研究著作中,可以清楚看到,李世民的脸上可谓浓妆艳抹,厚厚地擦上了一层脂粉。

但墨写的谎言依然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我们翻开唐初的各种版本的《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资治通鉴》等书册,从那些自相矛盾的史料中,特别是《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清楚地看到李建成真实的一面:

一. 论军事才能:

李建成率先攻入长安城,为大唐号令天下,打下有利的军事基础。

建唐初期,晋阳起兵,定西河、下绛县、驻永丰、入长安等军事活动中,李建成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战功卓著。李建成率先攻破长安,奠定了唐都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史学者何木风说:“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唐帝国。”

在李世民、李元吉、李瑗、罗成镇压河北、山东刘黑闼叛军相继败退之后,李建成于危难中主动请旨,领军出征刘黑闼,恩威并进,平定山东、河北一带多年的反叛势力。充分展现了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也印证了李建成的军功与唐初一系列的军事活动是相一致的。

诚然,李建成的军事才干也许稍逊李世民。但做皇帝首要的乃是政治家的才能,而非军事家的本事.。更不必说李建成手下也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也成了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可见李建成也是擅长招贤纳俊的。他在第二次对刘黑闼作战中,采纳魏征的建议,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迅速而彻底地平定了叛乱,更显示出他的政治和军事完美结合的才能。

二.政治才能:

李建成积极推行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策。为大唐日后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李渊作为一代开国之君,决非平庸之辈。大唐新建,危机四伏,李建成立为太子之后,留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内政,也一切办得中规中矩,并未发生什么大错,可见他是有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在制定大唐律法,恢复经济,稳定局势,安定国内,镇守边陲,平定内乱,还要铲除高丽国、突厥等奸细的颠覆和破坏,助理朝政,文治斐然。推行有名的《武德律》、《唐律疏议》等空前完备的法典和“均田令”“租庸调制”等颁布、实施,以及发展农业,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富民强国,李建成为大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人品修养:

李建成是一个标准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培养出来的谦谦君子。

古代史书为了粉饰李世民夺位的合理性,将李建成丑化成“喜酒色游畋”之徒。在诸史书中,倒以“资治通鉴”的记载最为平实可靠,肯定了李建成“性仁厚”。而至于说他喜欢饮酒、女色、游猎,作为封建统治者,这样的小毛病也实在不足为诟。更何况李世民又何尝没有这些毛病呢?

据史书所载,李元吉曾多次在李建成面前激情表态,愿亲刃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齐王府,李元吉暗伏刺客欲于席间击杀李世民。反而是李建成心地仁厚,念及兄弟骨肉,怕因此而惊骇了李渊,及时制止了他的行动.。.在后来激烈的争权斗争中,李建成数次阻止了李元吉对李世民人身性命的攻击,这就更能反映出他性情宽厚的一面。

在“杨文干事件”中,李建成受到李世民的诬陷时,东宫文武僚属劝他据城起兵,而他却选择了遵旨前往拜谒李渊,一方面说明了他的明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他的确没有造反之心,所以胸怀朗朗,有信心李渊会明察是非,查出他是无辜的。果然,李渊清醒镇静下来回心一想,自然马上意识到李建成作乱之事太过于不近情理,十有八九是李世民诬陷所致。

总而言之,李建成决非史书上所载的那种心胸狭隘、无德无才之人。若他能继位,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相信其政绩至少可以媲美于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以李建成的仁慈贤德和对经济建设的才能,史学者何木风说:“建成太子上台的第一件事必是轻徭役……这是肯定的,是由当时的条件决定的……这些大臣们在李建成的领导下未尝不可创造出另一模样的大唐盛世,而这样的大唐盛世是真实的,因为是真正的准皇帝李建成创造的......”

在史学家的眼里,李建成的文武双全、军功政绩和他仁慈宽厚的悲剧人生,令人痛惜而同情!

谈到李世民,只要你认真地研究史书,从那些自相矛盾欲盖弥彰的字里行间,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被一道道“赞美”的“英雄” 的光环笼罩着李世民,被千百世人歌功颂德誉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其实是一种“虚伪”的假像:

一.军事上屡打打败仗。推过于人,夸功于已

史学家评李建成静若止水;李世民性烈如火。象火一样焦躁的李世民在军事上一败于薜举二败于李密三败于宋金刚四败于刘黑闼。据史书所载,第一次出战薛举时,李世民患了疟疾,卧病军营,将兵权交托于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嘱托他二人不可轻易出兵。.但二人不听嘱托,私自出兵,结果在浅水原被薛举偷袭而大败,士卒死亡竟高达十分之五六,许多大将被俘。李世民只得率残兵退回长安,以致“京师骚动” ……李世民在此次大败中,不管他是真病假病,骄兵致败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再说,以李世民治军之严,刘文静又长期做他副手,岂有不听将令而擅自出兵之理?

李世民大肆吹嘘的河东道打败刘武周、宋金刚,其实都是高祖李渊亲征的结果。当时李世民不但没有功绩还打了败仗,被撤去太尉之职。李世民纵兵四出抄掠血腥屠城使他名声极臭。

在镇压河北、山东刘黑闼叛军时,差点被刘黑闼叛军活捉。最后还是在太子李建成的恩威并进,太子“悉解囚俘,放其家属,慰谕遣之,人心始定”。一举平定山东、河北一带多年的反叛势力。武德七年,高祖令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并州击突厥。结果,李建成大胜,而李世民败于突厥,丢了并州,张谨战死,被高祖一顿臭骂,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陕道行台之职权。

很多人不了解史实,胡乱吹捧“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天下……”其实,有史料证实:大唐的半壁江山是赵郡王李孝恭打下来,李孝恭横扫江南如卷席。玄武门事变后,军事天才赵郡王李孝恭也被李世民软禁了起来。

二.人格卑劣,品德下流.

李世民得国不正,逼父、弑兄、屠弟、夺妻、血腥篡权。李世民自知“以臣谋君是不忠;以子逼父是不孝,血洗两宫是不仁;以弟杀兄是不义”的行为,无论从儒家道德还是从法家观念来看,都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为了不被后人唾骂,他便责令当朝史官们编纂歪曲、掩盖历史真相的大唐史书,把自己打扮成圣明之君。为了给玄武门阴谋制造合理依据,就对父皇、兄弟和武德年间的多数功臣大泼污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罪过归于别人,竭力为自己贴金。

据史载: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驰射角胜,李建成将一匹劣马付于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有史学者对此事提出四个疑点:一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其挑马,又如何会乘上此马?二是李建成如何会在父皇面前使出这等拙劣手腕?三是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如何不识蹶弓劣马?四是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

另一桩公案是玄武门之变前两三天,据说也是决定性的事件。.史载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招李世民入宫宴饮,谋以鸩毒,结果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斗”。引用史学者的话说:此事捏造之嫌恐怕比上例犹有过之。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矛盾已然激化到无可收拾,两大阵营剑拔弩张,频频发生冲突,如何又有聚宴之理?即便聚宴,李世民又如何敢饮鸿门之酒?更滑稽的是,喝了鸩酒又居然不死,难道李世民内功深厚到“吐血数升”即可的地步?又或李建成一时糊涂,从上买来了伪劣产品?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便是这个“吐血数斗”的李世民,两三天后在玄武门前生龙活虎,力挽强弓,一箭穿心,射杀了长兄李建成!

李世民设计杨文干兵变来嫁祸李建成。.李建成虽无作乱之心,但已陷于嫌疑之地。当时李世民在李渊身边,李建成自然会害怕自己孤身前往,一旦李渊听信李世民的唆摆,他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忧。所以当时东宫僚属中有人提议李建成据长安起兵,但李建成若听从了这一建议,可就正中李世民下怀了。.因为这样一来,不管李建成最初是否有心作乱,他已造成了反叛的事实,李世民若领兵前往镇压,乘乱将之诛杀,那是名正言顺,不仅不存在“手刃亲兄”的诟责,反而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他就成了大义灭亲的功臣。.李建成受到李世民的诬陷时,他选择了遵旨前往拜谒李渊,一方面说明了他的明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他的确没有造反之心,所以胸怀朗朗,他有信心李渊会明察是非,查出他是无辜的。.

李世民中伤李建成跟父皇的妃子私通,却没有什么事实来证明。倒是李世民把弟弟李元吉的妃子占为己有,并跟那个杨氏生了个儿子李明。.以后长孙无忌怕李明抢了他外甥的班,把李明给栽赃杀了。李世民还杀了堂兄庐江王李瑗,杀夫夺妻,把堂嫂弄在自己的身边。

最能说明李世民品德低下的,也令大唐军民伤痛的一件事:李世民平刘黑闼兵败之后,他竟丧心病狂以大水淹冲洺州城。乘敌我两军交战时,决堤放水冲淹,洺水波涛汹涌,不仅淹死双方兵将无数;还冲毁农田民房,祸及无辜百姓。李世民这种“只达目的,不计后果”的作法,与玄武门血案是一脉相承的。玄武门血案更加卑劣残忍!李建成、李元吉何罪当诛?太子府、齐王府上下三千多人何罪当诛?妇婴何罪,必欲杀之而后快?!本来是约好到老皇帝面前对质的,李世民心虚胆怯不敢对质,恰恰说明李世民作的卑鄙事情见不得天日?!

三.治国无能,好大喜功

后世的人们总爱吹捧李世民“贞观之治”。其实,“贞观之治”是空洞无物的虚词。史学家王仲荤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其户口不足隋极盛1/2,部分地区仍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那些号称“正统”的史学者不断地为李世民歌功颂德,把没有事实的空洞无物的所谓“贞观之治”当金子一样装贴于李世民。殊不知,历经战乱的社会一旦稳定下来,就会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大凡处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任何一个帝王,无论是王世民、张世民、赵世民,或者是你、我、他上台执政,只要不是混蛋当皇帝,都会坐收经济复苏之盛世和“XX之治”的美誉。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完全不能算作是李世民的功绩。

事实上,由于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一贯实施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关中农业大丰收。但是,在贞观初李世民上台不久,关东农业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人相食,丰裕的关中严重饥荒,李世民不得不率百姓到洛阳就食。

贞观政治进入中期,租庸调制实际上也废弃了。.农民劳役极其繁重,兄去弟还,道路相继,营缮不休,民安得息,虽加恩诏,使之裁损,徒有文书,曾无事实......甚而有春耕前服役至秋收仍未回家的......可他竟还提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逼得有些农民自断手足以避重役。可李世民比隋炀帝还冷酷,竟下令凡自残者罪之,并继续服役,日益奢纵、大兴土木,徒起边衅,灭高昌,置西州、不听魏征言致使劳民伤财,以后更见骄纵。对谏言虚心接受,一犯再犯。正象魏征所说:“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李世民治国无能,还表现在任用奸相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一生操纵了三代太子废立,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又失信于薛延陀, 耀武于高丽,西部屡屡征讨,以至兵祸连结。收容野心家贺鲁并吞西突厥各部,结果却是唐军替贺鲁扩张势力,为以后贺鲁叛乱,唐与西突厥大战留下了祸患。加上大兴土木,竞为奢侈,百姓水深火热。在四川、湘鄂西为李世民入侵高丽造船州,百姓死亡十分之七,其余大量逃散。重庆、阆中几乎成了无人区,历一百多年都未恢复。隋炀帝唯一未及残破的地区被李世民残破了。李世民实在不比隋炀帝好。论功绩他还在隋炀帝之下。历代名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可略见一斑: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

综上所述,两下对比,李建成的仁德君子与李世民的卑鄙小人,泾渭分明。可是,中国作为儒教大国,具有儒家思想和观念的人民,竟然能容忍李世民这种“以臣谋君,以子逼父、屠弟杀兄、血洗两宫”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为,并且还无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去美化李世民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奇怪的现象——本来,早就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李世民,却被人们不断地罩上“英明神武”的虚伪光环!本来,早就应该从中国历史“明君”史册上抹去的千古罪人李世民,却依然被人恬不知耻地肉麻的吹捧。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二条最主要的原因:

一, 是强权理论。就是“成者王侯,败则寇”。 李世民不择手段推行血腥强权统治,并且三次令史官修改历史。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就难免有歪曲、粉饰之处。往前推,司马迁拒绝修改历史,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最终汉武帝也没修改得历史。李世民首开伪史之先河,影响到后代修史的公正和真实。李世民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犯有不可饶恕的大罪。

二, 是无耻的吹捧。历代许多所谓的文史学者,无耻地为李世民歌功颂德,把没有事实的

空洞无物的所谓“贞观之治”当金子一样装贴李世民。这些无耻的吹捧者难道是想鼓励有更多的小人“祸国殃民”、“欺世盗名”吗?! 如果我们的民族一代代只顾成功不讲道德,像李世民那样毫无道德底线,阴贼良善,谋杀仁人君子,竟然还被千百代的人歌颂,那么,这个社会的奸诈小人就会越来越多,充满我们的社会,正人君子就无法生存。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李建成这样的道德君子,不需要李世民那样的卑鄙小人。一个民族不在于他一时之强大,而在于他是否有道德有灵魂。一个没有道德底限的民族,是不耻于人类的。道德缺失,是教育的失败。如果一个民族教育出来的人,个个都是虚伪、狡诈之徒,你能说,这教育是成功的吗?你能说这民族是优秀的吗?不管多么伟大的民族,都有深刻反思的地方。《大唐太子李建成》(天津人民出版社)带给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思考是非常沉重的!

历史已经发生的,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我们应当从胜利者写的史卷的字里行间,却解读、去深思,这才是现代人成熟的表现!作为史学研究者,我认为应当改变“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直线思维。应该坚持真实的原则和正义的原则。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抛弃道德、正义和法制这些个大前提,而枉谈什么历史功绩。

恒山王李承乾: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中庶务,以及在自己居丧或离京时担负起监国的重任,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小小年纪却干得相当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下旨请了天竺高僧波颇与道士秦英来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承乾祈福。

又为了不让儿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别准许承乾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贞观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贞观9年,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通宵达旦的宴饮甚至还被褚遂良上谏了一番。贞观12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贞观13年,唐太宗在东宫为李承乾设立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会借此机会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贞观15年,唐太宗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朝中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贞观16年,唐太宗有下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但这时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患了足疾,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不过是因事对父亲不满,就敢任性大胆到一连几个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仅对此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还特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对不会废太子的。

就算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反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愿杀了这个儿子,朝中大臣也没人敢说太子谋反按律当斩之类的话。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终谋反案的一干从犯全部被赐死,身为主犯的李承乾却保住了性命,只被废为了庶人。而来济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任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至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李承乾虽然被废,但唐太宗为了儿子将来的安危考虑,在立新太子时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贞观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唐玄宗开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郁林王李恪: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待遇最差的一个。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这样的小错,就连续2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唐会要》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唐太宗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么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元景因谋反案被杀。

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时追赠李恪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也没有记载,而且因为一同谋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濮王李泰: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各种得宠事迹在史书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刚出生就被封为宜都王,次年又进封为正一品的卫王与上柱国。贞观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头衔外,李泰还是雍州牧与左武候大将军(这是贞观时期李泰独有的殊宠,除了李泰之外,只有李治有这样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7年,与李泰同龄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仅长期没让李泰去封地,甚至还下诏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谏止。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

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又因为李泰爱好文学,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园,与东都洛阳中尽占了惠训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赐给宝贝儿子的,而李泰于洛阳都城修建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也因此驰名于世。

贞观14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长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李泰的这座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

贞观15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唐太宗不仅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并赐名为“欣”。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虽然不得不贬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诏书中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就在李泰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绝妙的行书、草书,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

而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庶人李祐:

生母阴妃。李祐十分喜欢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担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蜀王李愔: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唯一被骂作禽兽不如的。

贞观10年李愔改封蜀王,担任益州都督一职。也许是李愔还未之藩前就表现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现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实封,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

不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员,以及400户实封,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对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极力劝谏过李愔的杨整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为连坐李恪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王子皇孙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唐高宗李治: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溺爱的儿子,也是唐太宗唯一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粮食,随后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贞观5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7年,唐太宗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给了这个小儿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对父母也十分孝顺,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七岁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不过幸运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没有因为妻子的去世而让李治出宫或在皇宫某处单独居住,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寝殿一同照料,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褚遂良也亲口说过:“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钟爱与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贞观16年,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贞观17年太子李成乾被废,为了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宝贝儿子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尽管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按制出宫居住或住到东宫去。直到贞观18年刘洎上书,唐太宗这才令刘洎和岑文本同马周按日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结果维持了没多久,唐太宗又让儿子回到了身边,贞观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己身边。

贞观19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后开创了有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间,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人口持续增长;大唐版图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仅对西北和海东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乱,就算是对吐蕃的作战有所失败,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稳定了对吐蕃的态势。

至于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所以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丈夫厌恶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后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甚至翻遍史书不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将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后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后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后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后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诣,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曹王李明:

生母巢刺王妃杨氏,贞观21年封为曹王后被过继给巢刺王李元吉为嗣。

李明擅长书法,工于飞白体,但为人不能遵循法规制度。他在出任刺史时,长史孔祯经常进谏,李明则十分不耐烦地说道:“我是当今天子的弟弟,难道还会失去亲王的身份吗!”孔桢则答道:“恩宠是不可以用来依赖的,大王您不奉行国家的命令,恐怕难以保有今日荣华的地位,难道看不到淮南王刘长的前车之鉴吗?”李明闻言很不高兴。而李明的属下有侵掠百姓的,孔桢将他们逮捕后杖杀了。

后来永隆年间李明因与章怀太子李贤交好,在李贤被废为庶人后也被贬为零陵王,李明终于有所醒悟,说道:“我很后悔没听孔祯的话,才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后来黔州都督谢祐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后将黔州的官员全部罢免。景云元年,唐睿宗将李明陪葬于昭陵。

文章标签: # 李世民 # 唐太宗 # 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