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对比 车型对比

特斯拉总裁马斯克人工智能_马斯克 人工智能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特斯拉AI日:DOJO芯片亮相 助力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到来2.车展·极智对话 | 特斯拉马斯克:将智能化进行到底3.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的机器人“擎天柱”公布易车讯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表示,第二届人工智能日(AI Day)将推迟到今年9月30日举行,届时可能会推出可运行的Optimus原型机。此前,马斯克曾通过微博发布了该活动将于8月19日开幕的消息,并表示将会有非常多超酷的更

1.特斯拉AI日:DOJO芯片亮相 助力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到来

2.车展·极智对话 | 特斯拉马斯克:将智能化进行到底

3.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的机器人“擎天柱”公布

特斯拉总裁马斯克人工智能_马斯克 人工智能

易车讯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表示,第二届人工智能日(AI Day)将推迟到今年9月30日举行,届时可能会推出可运行的Optimus原型机。此前,马斯克曾通过微博发布了该活动将于8月19日开幕的消息,并表示将会有非常多超酷的更新。

与此同时,马斯克还表示,由于感觉经济状况不佳,公司需要“裁减大约10%的员工”,并将暂停全球招聘。截至2021年底,其全球员工人数为99290人。受此消息影响,特斯拉美股盘前跌近3%。

在即将到来的第二届人工智能日上,预计特斯拉会继续展示在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最主要的亮点是可能越来越接近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Autopilot软硬件系统,另外融合DOJO计算机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也会披露最新的研发进展。

在去年8月20日的首届人工智能日上,特斯拉发布了旗下结合了AI(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基于视觉神经网络神经系统预测能力的自动驾驶技术,具有极强算力的DOJO D1超级计算机芯片,甚至还提到了2022年推出人形机器人的可能,这些都是特斯拉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针对自动驾驶等领域深度研发的最新软硬件技术。

当时,特斯拉CEO马斯克也现身活动现场,并表示特斯拉并非一家单纯的纯电动车制造公司,更是一家拥有深度AI(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科技创新公司。对于旁观者而言,创新和硬核科技才是是特斯拉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同时,特斯拉还公布了部分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参数,高约1.7米,重约56.7千克,可以举起约20.4千克物品,硬拉重量约68千克,行进速度月8公里/时。能够实现与人类想进的手部动作能力,通过摄像头、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DOJO计算机实现身体控制。

根据易车App“新能源品牌热度榜”数据,特斯拉以349.39万的日均关注度排名第3位。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特斯拉AI日:DOJO芯片亮相 助力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到来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Musk)对AI表示担忧。苏珊·沃尔什/美联社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Musk)7月22日周三重申了他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担忧,称那些不相信计算机可以超越他们的认知能力的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愚蠢”。

“十年来,我一直在对AI(对人类的)的潜在威胁敲警钟。”马斯克说:“我们应该关注AI的发展方向。我见过的有关AI最错误的观点是认为AI(不过)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一台计算机会比他们更聪明。这就是他们的缺点。这是他们逻辑的致命缺陷。他们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愚蠢。”

马斯克此前曾表示,他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要大于核武器,并呼吁制定法规以监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马斯克在2018年曾经说过:“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危险比核弹头的危险要大得多。没人会建议我们允许任何人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随意制造核弹头,那简直就是疯了。请记住我的话:人工智能比核武器要危险得多!”

马斯克担心人类将在超级智能AI下成为二等公民,或者担心我们将面对类似于天网的机器人起义场景。

与马斯克不同,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不同意有关人工智能AI构成对人类的威胁的说法,他说AI已经改善了医疗保健,并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同时对AI过度悲观是“完全不负责任的”。扎克伯格表示他已经厌倦了围绕未来技术的恐惧。扎克伯格在周日举行的Facebook?Live直播中说:“我对此(AI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有很强烈的看法。我很乐观。”“而且我认为那些反对者,并试图鼓吹这些世界末日的情景……我只是不理解。这确实是消极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有关AI的观点与马斯克针锋相对

埃隆.马斯克与马克.扎克伯格就AI的话题在Twitter上“对线”

作为回应,马斯克称扎克伯格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是“有限的”。马斯克在推特上说:“我已经与马克谈过。他对这个话题的理解是有限的。”

“格车志”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展·极智对话 | 特斯拉马斯克:将智能化进行到底

易车讯?8月20日,2021特斯拉AI日(AI Day)开幕,特斯拉发布了旗下结合了AI(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基于视觉神经网络神经系统预测能力的自动驾驶技术,具有极强算力的DOJO D1超级计算机芯片,甚至还提到了2022年推出人形机器人的可能,这些都是特斯拉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针对自动驾驶等领域深度研发的最新软硬件技术。

特斯拉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团队

在2021特斯拉AI日(AI Day)活动上,特斯拉CEO马斯克也现身活动现场,并表示特斯拉并非一家单纯的纯电动车制造公司,更是一家拥有深度AI(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科技创新公司。对于旁观者而言,创新和硬核科技才是是特斯拉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其实说白了,在AI日上,特斯拉想表明的主题是,通过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研发,未来特斯拉在理论上,将有能力提供更多具有高级人工智能的科技设备,也就是提供更多可以向人一样“聪明”的设备。

大家知道机器人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智能手机、电动车、人形机器人等相关设备都可以被称为机器人。因此,再次简单解释一下,针对高级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研发,特斯拉在未来的制造领域,会拥有众多的可能,也许并非只是一家单纯的汽车制造商。

● 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特斯拉电动车自动驾驶能力

首先是关于视觉神经网络技术的介绍,也就是通过摄像头让电脑识别真实世界物体的能力,通过“HydraNets”的多任务学习能力,现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实时的绘制有效的地图,比如自动使出停车场来到车主的身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自动召唤功能。

Autopilot软件主管Ashok Elluswamy还介绍了自动驾驶技术,通过“混合规划系统”解决方案,特斯拉电动车可以做到同时兼顾自身的驾驶,以及兼顾到其他汽车的驾驶,比如狭窄道路的双向会车,同时为自身和对方让路,像人类一样主动规划路径的能力。

另外,Ashok Elluswamy还介绍了特斯拉的自动标记技术,正是因为该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快速的标记道路上的物体,因此特斯拉才可以提供摆脱毫米波雷达硬件方案的Autopilot技术。

特斯拉摆脱毫米波雷达硬件,但是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视觉神经网略解决方案,实现自动驾驶这个选择,到今天还在自动驾驶技术和汽车安全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目前,在没有实际的硬件对比测试前提下,我们还很难做出评论,但是能确定的是,当前为数众多的主流自动驾驶技术厂商都在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软件技术和高算力处理器作为最稳妥的解决方案。

● DOJO计算机理论上性能无限

接下来,Autopilot工程主管Milan Kovac展示了DOJO D1芯片,它是今天的重中之重,按照特斯拉的描述,它是当前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工学习计算机,因为可以支持训练模块无限连接,因此理论上DOJO计算机的性能没有上限,下一代性能预计会有10倍提升。

DOJO计算机由训练模块组成,训练模块具备独立运行能力,支持无限连接,由25个D1芯片组成,算力高达9PFLOPs(9千万亿次),接口带宽36TB/s,特斯拉推出的机柜模型由120个训练模块组成,内置3000个D1芯片,超过100万个训练节点,算力1.1EFLOP。

● 人形机器人或2022年亮相?

在AI日上还有彩蛋出现,马斯克为大家带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原型机可能会在2022年亮相,对于这个项目特斯拉虽然足够严肃,但是也考虑到由于当前设想过于超前,也许可能并不会最终量产。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制造技术的进步,在不远的未来,乐观的预测,量产到来也并非遥不可及。

当前,开发人形机器人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类从危险、重复以及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当这一天到来时,不仅可以让人类更加轻松的生活,还能利用更多的时间思考更有意义的事情。

特斯拉还公布了部分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参数,高约1.7米,重约56.7千克,可以举起约20.4千克物品,硬拉重量约68千克,行进速度月8公里/时。能够实现与人类想进的手部动作能力,通过摄像头、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DOJO计算机实现身体控制。

● AI日招募更多人工智能人才

众所周知,特斯拉旗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纯电动零排放车辆,还有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而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结晶,因此招募AI人才是特斯拉未来能持续保持领先优势的最优先选项之一,同时这也是AI日的目的之一。

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的机器人“擎天柱”公布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在2020北京车展上,当你路过人潮云集的特斯拉展台时,难免会这样想。

特斯拉生逢智能时代,一直在创新,一直受追捧,当然,也一直被诟病。

这是埃隆?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的现状。也可以说,特斯拉从出生开始,嘴里就含着高科技,而马斯克就是供给它高科技的那个人。毫不夸张的说,正因为有了特斯拉的存在,才让消费者对每一次的车展都变得更有期待。当车展的主题与“智”相关时,这份期待似乎又更高了一些。

70年代的马斯克,生于南非成于美国。2004年,特斯拉还是一家小公司,苦苦挣扎着寻找外部投资。马斯克慧眼识珠投了630万美元,成为最大股东,最后亲自下场担任首席执行官和产品架构师。2006年,他在一份文件写道:“特斯拉汽车公司的首要目标,也是我为公司提供资金的原因,就是加快让世界从化石能源转向太阳能……我们不会停下来,直到路上的每辆车都是电动的。”

马斯克不是汽车行业的引领者,但是在智能网联时代,马斯克绝对是汽车行业的创新者和颠覆者,他花费了16年的时间,将领特斯拉打造成为全球智能汽车的典范,也是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在智能科技方面,马斯克有着超乎寻常的“臆想”。彼时,当其他车企还在讨论智能汽车到底离人们还有多远的时候,马斯克的回答是:“智能汽车上路行驶的时间可能会比多数人预料的更早。”

2012年6月,?特斯拉Model?S让智能汽车走进现实。设计之初就是以实现未来交通方式为出发点,其中明确提到“智能”。

有评论称,马斯克带领着特斯拉走在了智能汽车市场的前沿,甚至走出了行业颠覆者的步伐。其产品从一问世就具备了空中升级、远程诊断、中控屏幕、自动求助和交互关系几大智能特质。可以说,特斯拉在某种程度上基本满足了人们对智能汽车的幻想。

扉旅汽车注意到,随着国内工厂的成立,特斯拉逐渐实现了智能电动汽车的量产和普及,以“智”改变了更多人的出行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

马斯克在很早以前就说过这样的狠话,大意是:未来,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上的人工智能(AI)系统将可以预测乘客想去的目的地,而不必被事先告知该去哪里。

“不用你说一句话。”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仪(Autopilot)是最早上路的无人驾驶系统之一,它在2014年首次被引入到Model?S和Model?X上。这也是马斯克引领特斯拉智能化的里程碑。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智能化”是特斯拉实现产品核心价值的体现。2019年4月特斯拉正式推出完全自主研发的芯片,?搭配自产软件系统基本上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芯片+软件系统作为ADAS(自动驾驶系统)的问世,使得特斯拉摆脱传统芯片龙头的枷锁,可以说是用科技更大程度的智化汽车。

美国时间9月22日是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和电池日(2020?Annual?Shareholder?Meeting?and?Battery?Day)。特斯拉在自主创新和电池技术创新方面一直领先于行业内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特斯拉电池日将让人疯狂!”

当天,参会人员全部开特斯拉赴会,坐在车里观看马斯克分享在动力电池、车型及工厂的最新进展。马斯克宣布了诸多特斯拉在电池技术方面的突破。活动现场,特意布置了Cybertruck、ATV、ARoadster和Semi等智感十足的新车。

很显然,马斯克对眼下的智能汽车时代充满信心。资本也非常看好马斯克与特斯拉的“智化”。今年以来,特斯拉的股价已经上涨了超过400%。瑞银集团分析师帕特里克·赫梅尔(Patrick?Hummel)在报告中预计,特斯拉未来几年内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还将得到有效的巩固。

而兴业证券的研究报告称,特斯拉是电动车,更是智能车。中长期产销量可期,预计2020年特斯拉产销量将达到53万辆,其中中国15万辆;到2025年,特斯拉产销量有望达到300万辆,其中中国87万辆,?欧洲87万辆,?美国126万辆。

另据特斯拉此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共生产电动汽车822272辆,交付90891辆。其中,有29684辆交付的汽车产自上海超级工厂,占到交付量的32.6%,接近三分之一。

有人说,是马斯克成就了当年濒临破产的特斯拉。的确,今天的马斯克已经成为智能汽车市场的科技革命者,一边颠覆,一边引领。如今的特斯拉,乃至整个智能汽车市场,都在等待马斯克的脑洞为行业带来更大的可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万众期待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北京时间10月1日早间,2022特斯拉AI日召开,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出席,并介绍了“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特斯拉FSD以及Dojo超级计算机的相关进展。

本次AI日最大亮点来自于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原型机——擎天柱Optimus,或是为了凸显权重程度,特斯拉将其展示放在了第一个环节。

“擎天柱”亮相

特斯拉首先是通过一段展示了擎天柱在汽车工厂搬运箱、浇水植物、移动金属棒等操作作。

接着,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展示了“擎天柱”机器人准备投产的版本,他说,“目标是尽快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透露,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未来的产量可以达到数百万台,预计价格不到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23万元),比汽车便宜。会上,特斯拉展示了“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的不同版本。特斯拉工程师表示,正在努力降低“擎天柱”机器人的功耗和零件数量。

Optimus头部配备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摄像头等传感器阵列,算力支持由FSD(FullSelf-driving,自动驾驶)芯片提供,同时与汽车共用AI系统,利用Dojo超级计算机的训练机制去提升机器人的功能。

马斯克透露称,此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将逐年提升。在未来,一台家用机器人可能比一辆汽车更便宜,“也许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就可以给父母买一个机器人作为生日礼物了”。

千亿市场仍需跨越四座“大山”

在“机器换人”的趋势下,机器人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民生证券预计,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30亿元,到2030年达到3720亿元。

但是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千亿市场,国内的玩家却是屈指可数,目前仅有一家公司优必选科技,国际上,则以软银开发的Nao和Pepper、波士顿动力和本田ASIMO为代表。

而作为一款服务产品,人形机器人最终需要结合场景做落地应用,但可以看到,与家庭清洁、送餐、物流等机器人相比,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很难见到比较成熟的落地应用。

民生证券机械行业首席研究员李哲此前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运动平衡性、智能水平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综合难度是最高的,所以进入的公司也不多。从产业进程来看,总体来看,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仍然都还处在相对较低、实用性不强阶段。

优必选科技CTO熊友军也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达了同样观点,“人形机器人产业还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他认为,横亘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之路上的,有成本、技术、资金和人才着四座“大山”。

“从成本端,过去人形机器人动辄就要百万美元的售价,因为要在人类生活的非结构性环境中实现自如运动并完成复杂任务,对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要求更高,这需要更复杂的结构等来实现,”熊友军告诉记者,例如伺服驱动器就会占据一半以上的整机成本,尽管在相关机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成本一直在稳步下降,但要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仍然任重道远。

小米CEO雷军在8月份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也坦言,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也最大。

从技术角度而言,“人形机器人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复杂技术,在早期商业化程度不高的阶段,想要打造一台人形机器人,就意味着企业要具备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熊友军告诉记者,如伺服驱动器、机械传动、运动规划与控制、计算机视觉与感知、智能语音交互、SLAM与导航、人机交互和手眼协调等核心技术。技术研发也是优必选科技一直在大力投入的方面。

此外,熊友军还提到,在资金端,人形机器人早期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而在人才端,两年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人才缺口就已经达到500万,预计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整体受制于人才短缺。

行业拐点临近,软件生态成关键

在特斯拉之前,小米抢先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市场当时一度为之振奋,在A股,人形机器人也成为热门概念,相关概念股已经先“燥热”了一番。

产业链上的公司,如减速器龙头中大力德半个月内录得8个涨停板并创下历史新高,近两个月股价最大涨幅超260%。6连板的鸣志电器两个月内股价最大涨幅超200%,绿地谐波6月以来最大涨幅超过170%,埃斯顿、禾川科技、汉宇集团、巨轮智能等相关概念股均有不错表现。

李哲此前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相比工业机器人,首先是应用场景更加通用,因其人形造型更易于接受,有可能打破工厂、商用和家用壁垒,成为一个真正通用的产品;其次,可作为天然的商业入口,之后很多商业价值,会从人形机器人身上得到反应。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熊友军认为,特斯拉效应会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带来新的活力,这不仅仅意味着增量的零部件订单,也意味着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进入,更意味着行业拐点的临近。“从过去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智能终端产业成熟的标志是形成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完善生态。”

熊友军分析称,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硬件生态已经形成,中国企业在传感器、芯片、伺服驱动器、减速器乃至控制器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斯拉等更多企业投身人形机器人产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将有可能极大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中国企业也将受益于本就占据了核心技术优势的环节。

但相较于相对成熟的硬件,“人形机器人的软件生态还在形成过程中”,熊友军表示,只有产品保有量、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基数时,才具备了软件生态繁荣发展的土壤。倘若新产品能够切实满足更多需求,可以预见,也将为软件生态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标签: # 特斯拉 # 机器人 # 马斯克